我国于1978年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第一次引进 1977年,原机械部以原北京内燃机总厂为代表的一批试点企业,邀请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同时国内一批专家、学者也致力于介绍和传播国外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知识。197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作为全面质量管理四大支柱之一的QC小组活动同时被引入。
【答案】: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从1978年开始,由国家经委正式统筹领导在全国企业中推行。
全面质量管理(TQM或TQC)模式。它在美国被提出,在日本得以发展,1978年从日本被引入中国。它给中国带来的是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方法的转变。诸如,满足用户要求,“头QC”,即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用数据说话,始于教育、终于教育,PDCA循环以及新老7种工具等。
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即全面质量控制)已有30多年。从30多年的深入、持久、健康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来看,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TQM正日益受到各国领导人和广大企业家所重视的一门科学管理体系。
在中国,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TQM。自1978年以来,我国已经推行了超过20年的TQM(早期称作TQC)。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益处。
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控制》。 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
qc小组即质量控制小组,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的管理行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出现了一个名为现场质量管理研讨会的组织。1962年正式更名为QC小组,并开始在全国注册。当时,第一批注册的是日本电力和电信公社的松山运输公司质量控制小组。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
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并出现了一个名为“现场质量管理研讨会”的组织。1962年正式更名为qc小组,并开始在全国注册。
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国家。21世纪50年代起,日本开始对现场负责人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并出现了名为“现场QC讨论会”的组织,在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的倡导下,1962年正式改名为“QC组”,开始在全国注册登记。日本(英语:Japan),全称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
QC小组起源于日本,这一概念的形成与日本的企业管理制度紧密相连。QC小组,即质量管理小组,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下是关于QC小组起源的三个要点: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推动了QC小组的形成。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全球竞争的压力,日本开始引入并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教育:日本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与中国教育制度相比,日本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曾强调:“人才是国家的主体,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历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将皇室经费用于教育和海军发展。
日本战后至今,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原因很多,列举如下:重视工业体系建设 日本的战前军事实力,得益于日本发达的工业体系,日本早在20世纪初就形成了紧随美、德、英、法后的第五大工业强国。因此,日本非常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二战后期,日本的工业体系并没有完全被摧毁,工业没有遭到致命打击。
管理制度是根本 日本制造业的强大根源于其独特的管理制度。品质管理方面:日本在学习美国统计质量控制(SQC)的基础上,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C),强调全员参与。得益于美国统计学家Deming和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的贡献,以及大野耐一所创立的丰田生产系统(TPS),精益生产方式得以推广。
全面质量管理,根据1998年日本戴明奖委员会的修订定义,是一项由整个组织全面参与,旨在提升效率与效益,以实现公司目标的系统性活动。这种活动的核心是质量保证系统,涉及所有部门、所有员工,以最快速度和最少资源达成既定目标。
戴明奖,特别是戴明运用奖,对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积极争取这一奖项,以戴明的要求为指南,不断优化自身的质量管理策略,以适应各自独特的运营环境。
日本戴明奖委员会1998年6月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内容为: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由整个组织从事的,在效率与效益两方面达到公司目标的系统活动,它使组织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价格上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菲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首次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谁的答案是:费根姆堡。费根姆堡在1961年初次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费根姆堡是全方位品质鼻祖,是全方位质量管理的创办人。
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质量经理费根堡姆首次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这一概念强调将顾客需求和期望作为驱动力,通过设计、生产和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以获取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提出人为菲根堡姆。菲根堡姆是第一位美国质量学会兰卡斯特奖章(ASQ Lancaster Medal)获得者,美国质量学会爱德华兹奖章获得者,并被美国总统小布什授予国家技术奖章,获得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它具有全面性,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是全社会参与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最突出的是他们强调从总经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体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
整理的目的是: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现场无杂物,行道通畅,提高工作效率;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有利于减少库存,节约资金。整顿 把经过整理出来的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简言之,整顿就是人和物放置方法的标准化。整顿的关键是做到定位、定品、定量。